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新闻 > 正文
再造秀美山川 ——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二院实施生态综合治理侧记
时间:2022-06-21 17:01:09    来源:中原经济网    

  河南经济报 记者孔凡哲 通讯员 王伟灿

  仲夏时节,行走在新安县,满目的绿色沁人心脾。在一处石榴园里,一棵棵石榴树,迎风排列,欢迎着来客。

  “你可能想象不到,以前这里矿坑连片,矿渣遍布,经过治理,现在已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还去处。”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二院新安县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副院长、项目组长张志兴介绍说。

  精心设计治理方案

  新安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境内矿藏十分丰富。多年的矿业开发,引发了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固体废物堆积等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2019年以来,新安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始了露天矿山专项整治行动。

  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二院新安县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安研究院)承担了该县的汾渭平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洛阳新安县沿黄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两个项目均为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治理区域共有98个图斑,治理面积10080亩。

  2021年4月,一支支施工队开进了一个个治理区域,奏响了为大地披绿装、为百姓谋福祉的序曲。但是,在98个图斑治理区中,矿坑、周边环境、群众需求各不相同,如何做到“因山制宜、因地制宜,因‘坑’制宜”,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呢?

  汾渭平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4号矿坑,面积400多亩,矿坑陡坡落差近30米,治理难度大。项目设计是沿着坑边向外放坡,修成一级一级台阶,但这种治理方法会对周边的田地、树木造成很大破坏。项目组重新踏勘后,连夜召开“诸葛亮会议”,讨论新的治理思路。一番讨论后,大家拿出两种治理方案:一种是往坑中间填渣、填土,将整个矿坑填起来,另一种是在坑内填一部分渣土,然后在矿坑上部边缘一级一级修筑台阶。显然,第一种方案需要很多客土,附近又没有土源,只能从远处运输,无疑会增加治理成本。正当大家为治理方案举棋不定时,张志兴语气坚定地说:“宁愿增加我们的成本,也不能破坏耕地资源,就用第一种治理方案。”

  严格执行施工标准

  “项目组只有一台车,我们每天几乎要跑遍所有施工现场,检验客土质量、测量土地平整厚度,检查树木种植标准……每天忙得像个陀螺,白天一早赶往施工现场,晚上回到驻地已是满天星了,有时施工现场遇到问题,我们还要驻守在工地解决问题。”项目组技术人员张海军说。

  尽管工作繁忙、劳累,但他们对项目管理毫不含糊。一次,项目组在巡视、检查中发现,在北冶镇进行治理的一个施工队,栽植的树苗树高、宽度、间距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这不但会影响树苗成活率,也达不到国家项目质量验收标准。张志兴看到这种情况,要求施工队立即整改,补植、补栽和更换树苗,确保了项目的质量。

  还有一次,一施工队矿坑平整完成后,覆土只有30厘米,而设计标准则要达到80厘米。项目组发现问题后,技术人员刘玉生一脸严肃地说:“你们平整的土层厚度与设计相差很大,会大大降低将要种植的春玉米的成活率。不用多说了,赶紧加厚土层!”随后,施工队运来一批土,对覆土层进行了加厚,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矿山治理最终目的是为老百姓造福。所以,我们在治理中既要考虑当地群众需求,又要为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条件。”张志兴说。

  石寺镇窑院村附近曾是一个大型矿山开采基地,多年采矿使这里矿渣占地面积达100多亩。按照设计要求,项目组将堆积如山的矿渣进行平整和覆土后,种植草地即可完成矿山治理。但经过实地调研后发现,窑院村周边种植有大面积的石榴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项目组重新修改了设计方案,着力打造集采摘、观光、农家乐为一体的石榴基地,促进当地经济增收。说干就干,20多天后,一排排、一行行石榴树布满了整个矿区。

  但是,有些项目治理就不是修改设计那么简单了。洛阳新安县沿黄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新增6号矿坑,位于北冶镇前地沟村,面积约60亩,坑里稀稀疏疏地生长着一些小草、小树。按照设计,他们在矿坑裸露的地方撒一些草籽,使其自然恢复、自然生长就完成任务了。可是,当施工队进入治理区后,村支书对张志兴说:“既然你们来治理,不如将矿坑填平,这样就可以将矿坑与周边耕地连在一起,增加我村的耕地面积。”百姓利益重于山。张志兴立即调集了挖掘机、推土机、运土车,昼夜兼程,连续干了15天,完成了新增6号矿坑的平整工作。看着新增加的100多亩耕地,村支部握着张志兴的手,激动地说:“矿山治理造福百姓真是一点不假,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实际上,让治理成果造福当地百姓,还体现在更多方面。“我们组织的57家施工队,用工大部分来自当地农村,这样既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还有,在治理区种植的树木,我们也会根据当地村民需求,改种能为百姓带来收益的经济林木,这样农民也会主动对树木进行后期养护。两种方法都受到当地政府的称赞。”张志兴一脸自豪地说。

编辑:闫洛生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0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0903190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