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新闻 > 正文
让中医人才“豫”味儿更浓
时间:2022-07-19 09:07:44    来源: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 记者 焦飒 李媛媛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灸”济众生,一纸经方传承千载,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在中医药发展壮大的路上,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

  日前,我国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就中医药人才培养从宏观到微观,从高校到基层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划。

  近年来,作为中医药学重要发祥地的河南,通过师承教育、医教协同、创新机制等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助力我省中医药产业由“做大”向“做强”昂首前行。

  重传承 让岐黄之术生生不息

  7月14日7时50分,在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室,国医大师丁樱正在坐诊带徒。

  “你们看,这个孩子的舌头上明显有一层白苔,说明孩子已经积食了。”丁樱一边给患者望闻问切,一边给身后的十几名学生讲解病情。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极强的学科,师承教育在传承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了解,丁樱是河南首位“50后”国医大师,也是河南首位女国医大师。几十年来,丁樱通过带徒坐诊、带徒查房,将自己的经验悉数传授给学生,共培养硕博士104名、博士后两名、学术继承人40名。如今,他们大多数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医院或基层单位的学术、技术骨干。

  近年来,我省注重发挥师承教育的优势,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无论是2017年出台的《河南省“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还是2018年起实施的《河南省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仲景工程)实施方案》,均对师承教育作出明确部署。

  日前,我省公布的《河南省中医药条例》再次提出,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

  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传承发展中的作用再次凸显。

  “在中医药教育中,师承教育几乎是伴随着中医药学的产生而同时存在的。”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许二平说,师承教育将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紧密结合。绝大多数名医在成才过程中,都有过跟师随诊的经历,得到过名师的“点化”。

  师者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学徒侍诊左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河南,师承教育已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囊相授”也成为我省中医药师承教育最鲜明的特点。

  “传承中医精粹,在正本清源的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吸取我们经验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超越,传承并弘扬好中华瑰宝,将中医药发扬光大。”丁樱说。

  育良医 打造医教协同高地

  南阳医圣祠的长廊内,百余幅仿汉画石刻描摹出“万世医宗”张仲景一生学医求教、行医疗疾的历程。他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至今仍在熠熠生辉。

  7月14日,在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张仲景国医大学项目施工现场,机声隆隆,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前两天,我们顺利完成中药学院7区首块筏板浇筑。”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首块筏板顺利完成浇筑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也为项目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2020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培养模式创新,支持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积极打造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涵盖洛阳正骨文化、怀药文化等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的中医药文化体系。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有两部出自张仲景之手。因此,传承弘扬好张仲景文化非常重要。”国医大师唐祖宣说,“张仲景国医大学的恢复建设,也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中医药人才,助力我省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再上新台阶。”

  南阳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先行军”,张仲景国医大学的复建也是我省重视中医药学术教育的真实写照。

  2021年,我省印发的《河南省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健全中医药毕业后教育体系、探索招生方式改革、推进中医药课程教材体系改革等。

  “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应提升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水平,搭建多维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周萍说,要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长期规划与总体规划,并深度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课程体系。

  据悉,我省中医药院校教育规模还将继续扩大,相关中医药学校将承担我省更多招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任务,培养更多优秀中医药人才,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建机制 让人才留下来、稳得住

  用好中医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经之路,留住中医人才方能筑牢中医药振兴的根基。

  都说中医越老越吃香,而对于年轻中医生来说,出路又在哪里呢?35岁的李宁宁给出了答案。

  在南阳医专三附院仲景苑内,前来找李宁宁看病的患者排起了长队。

  “别看是个小姑娘,她名气可大了,我们家乡有人生病大都来找她。”来自南召县带孩子来找李宁宁就医的王女士说。

  “刚开始坐诊的时候,我也经常坐‘冷板凳’。也许是大家看我太年轻了,所以找我看病的患者寥寥无几。”李宁宁告诉记者,她并没有灰心,以“板凳还需十年冷”的从容,把更多时间投入到中医研究中。

  终于,在日复一日的打磨钻研中,李宁宁的医术日渐精进,名气也越来越大。

  青年中医师作为中医药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弘扬与传承中医药、推动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正是有着像李宁宁等年轻中医师的留守,才让中医不断传承与发展。

  “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说,要通过政策制度等在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等方面给予支持。

  离开人才支撑,中医药发展将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加快实现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转变。统筹培养和引进,打造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

  如今,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我省中医药科研、临床、教学的投入都在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底,全省90%的乡镇卫生院、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设置中医馆等中医综合服务区。

  “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势,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相互协同,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地维护群众健康。”省卫生健康委中医处副处长徐宏伟说,坚持“中医有特色、中西共发展”对河南中医药人才培养将起重要推动作用。

编辑:李艺凡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0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0903190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