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新闻 > 正文
河南传感器产业:外“引”内“孵”提速奔跑
时间:2022-09-09 19:44:46    来源: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 首席记者 孔凡哲 焦飒

  万物互联,传感器是基础。

  坐在汽车主副驾驶位置上,如果没有系安全带,汽车就会不停发出提示音,这是座椅上的压力传感器在起作用;用电饭煲做饭,当达到某特定值时自动关闭,这是温度传感器在发挥作用……“目前,传感器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遍布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家庭生活等许多方面。”河南省智能传感器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鹏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物联网世界里人与物之间‘交流’、物与物之间‘联动’的必备桥梁。”

  传感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之一,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传感器这个“新赛道”上,河南众星闪耀。

  “新赛道”上群星璀璨

  当前河南传感器产业以郑州高新区为代表,在2022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中,郑州高新区位列第四、中部第一。积聚了汉威科技、光力科技、新天科技、日立信等一大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了涵盖气体、气象、农业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其中,汉威科技的气体传感器、新天科技的智能水表、光力科技的瓦斯抽采管网监控系统,都占据国内市场龙头位置。

  “从国内销售情况来看,我们的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全国煤炭企业产量50强中约有八成企业正在使用我们的产品。从国外销售情况看,我们的一些产品远销土耳其、越南、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家。”光力科技的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洛阳市、新乡市等地作为我省传感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洛阳市现有凯迈(洛阳)环测有限公司、洛阳泰斯特探伤技术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以及一大批涉及智能传感器开发应用的机构,形成智能传感器研究开发体系;新乡市现有中电科22所、芯睿电子、百合光电等骨干机构和产业链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测+集成”的传感器产业生态链,在温度、压力、流量等基础工业传感器领域实现了覆盖。

  “目前,我省传感器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一谷六园’的发展格局,有上市企业10家,部分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其中气体、红外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智慧城市、智慧水务、安全监测、智能家居等整体解决方案成为行业标杆工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朱鸣说。

  政策助力厚积薄发

  河南的“底气”,从世界传感器大会连续四届“花落”郑州,就可见一斑。

  在8月底举办的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上,国内外传感器行业上下游近200家企业齐聚郑州,分享前沿成果,寻求进一步合作。

  其实,推进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早在数年前就已上升至国家层面。

  自2013年起,我国相继出台《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各项扶持政策,给予智能传感器行业极高的重视度。

  河南于2017年1月印发的《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做强智能传感器产业。打造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和封装产业链,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1年12月,河南又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并明确,力争在智能传感器材料、设备、封装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推动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发展。郑州、洛阳、新乡等市于近年来相继出台一系列与智能传感器有关的文件,郑州高新区等县区也相继推出相关实施方案。

  “从国家层面到省里乃至到市县区,都出台了一系列与传感器发展有关的文件,在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了支持。”刘鹏说,这为我省传感器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极大地助推了我省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并厚值了产业争先提速的“底气”。

  外“引”内“孵”提速奔跑

  当前,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智能传感器作为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产业发展将迎来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11000万亿,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2851.8亿元,预计到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3800亿元。

  河南也在积极抢抓机遇,在传感器产业提速升级这条“新赛道”上乘风破浪。

  “目前传感器产业在我省有不错的产业基础,在全国而言,应该是属于第二梯队。对于未来发展而言,我们业内希望在‘十四五’时期能逐渐进入第一梯队,然后达到千亿级的产业规模。”刘鹏说,从产业链完整度上分析,我省传感器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应用领域。

  当前我省传感器企业主要围绕环境传感器领域发展,像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汉威科技、日立信等生产的具有特色的氢气传感器,占据国内近70%的市场份额。

  “因此,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建议以气体传感器为主,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巩固优势。同时,牢牢把握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机遇,补齐发展 ‘短板’。”刘鹏认为。

  那么,我省在传感器方面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河南在核心芯片、中高端传感器研发生产等方面也存在关键技术薄弱问题。”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吴才章说,“建议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聚焦强链、延链和补链,推进新型敏感材料、复合功能材料、电子级高纯硅材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刘鹏也深表认同,我省要加强传感器材料制备、专用设备方面的技术创新,打造传感器研发制造“金刚钻”,为传感器产品质量品质提升夯实工具支撑,全力推进我省传感器产业做大做强。在应用端也要持续创新,无论在为客户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方面,还是提升传感器产品创新能力方面,我们都需要继续提升,把我省传感器“名片”打造的更响更亮。

  此外,刘鹏建议,下一步,我省要建立自己的特色,进一步助力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采取外“引”内“孵”的方式,以我省地理位置、农业资源等优势吸引省外或国外的企业来豫发展,进一步完善我省传感器产业链。在帮助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之余,通过资本的助力,帮助这些企业“孵化”下一代企业,扩充产品,使我省传感器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更加完备。

编辑:李艺凡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0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0903190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