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首席记者 孔凡哲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负载着这个古老民族对未来的无限希冀与憧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时代强音。
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扛稳政治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踔厉笃行、奋勇争先,把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9月15日一大早,位于郑州市花园北路上的黄河博物馆像往常一样又迎来了一大批参观者。
“欢迎大家来到黄河博物馆!”黄河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张笑蕾一如既往地投入到讲解中,尽管这样的开场每天数遍。从2012年到黄河博物馆担任讲解工作的张笑蕾,至今已为游客乐此不疲地讲了10年的“黄河故事”。
2019年9月17日下午,正在河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博物馆,走进展厅参观展览,了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水患治理、生态保护等历史变迁。张笑蕾全程陪同讲解,尽管时隔近三年,她对此记忆犹新。
张笑蕾告诉记者,近三年来,她和同事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宣传黄河,服务社会”为使命,立足岗位,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努力讲好过去的“黄河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近三年来,河南高度重视黄河保护治理工作,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 “双组长”的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六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部署重点工作,推动全省上下形成了“一盘棋”工作格局。
河南成立了由省领导带队的3个调研组分赴黄河上中下游省 (区)调研,组织开展25项重大课题研究,制定印发《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同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印发河南省沿黄湿地公园群发展规划和生态廊道建设、水污染物排放等标准,编制完成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滩区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等专项规划。
守护黄河岁岁安澜,河南近几年高效利用黄河水资源,统筹做好黄河水资源文章,健全管护制度,不断提升黄河水资源管理水平。
河南围绕水资源利用,决定坚持节水优先,提出了落实“四水四定”、水资源总量强度“双控”要求的一系列措施,从农业、工业、城乡建设3个方面规定了相应的节水控水措施。2019年以来,流域内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202万亩,实现高效节水灌溉477万亩;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累计压采地下水5.06亿立方米;推进重点节水项目建设,共计安排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122个。
为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河南健全防洪减灾体系,黄河下游 (河南段) “十三五”防洪工程和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黄河两岸501公里标准化堤防全线建成。2017年启动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35个安置区全部建成并投用,30万滩区群众已全部搬入新房,圆了“安居梦”。
河南全面建立五级河长体系,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探索出公益诉讼保护河湖生态环境新路径,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水利部全国推广。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金秋时节,风清气爽。
在封丘县陈桥东湖湿地核心保护区,青头潜鸭在水中嬉戏,成群结队的草鹭在上空飞翔,震旦鸦雀等各种珍稀鸟类随处可见。
野生动物的增加,标志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这离不开近年来河南大力开展的黄河湿地违规问题整改和湿地保护修复。
近年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提出了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保护治理思路。特别是沿黄各市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改善。2021年,黄河流域9市1区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7.9%、14.8%,省辖黄河流域35个国考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88.2%,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河南与陕西、山西、河北、山东4省签订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2021年与山东省签订全流域第一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两年来,河南累计获得山东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近年来,河南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全力推进沿黄湿地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
2016年以来,河南共清理黄河湿地违规采砂场132家,黄河湿地违规采砂现象得到根治。近三年来,全省黄河流域共完成造林503.6万亩,退化林修复3.16万亩,森林抚育577.5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12个,省级森林城市29个,扩大湿地保护面积46.95万亩。
矿山综合整治的重点和落脚点在于修复、在于恢复自然生态,重现绿水青山。
河南印发了《关于规范开展以自然恢复方式进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等一系列方案。2021年以来,全省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面积12万亩,完成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248个,切实筑牢全省生态安全屏障。
目前,河南正在加快实施南太行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249个子项目已完工248个;河南秦岭 (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工程已通过国家评审,正在启动实施。
当前,河南正坚定不移地扛稳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让中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绿水青山,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推动高质量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河南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引领作用,着力培育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提质扩容 “1+8”郑州都市圈。深化与山西、陕西、山东等省合作,联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豫鲁毗邻地区黄河流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河南沿黄流域各直辖市(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依托当地资源、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做强特色产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通互促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2021年,沿黄流域9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GDP占全省总量的55.3%,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省的6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的63.41%。
沿黄流域各地的战略新兴产业积极抢占发展先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流域内经认证的软件企业占全省的80%以上;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郑州、洛阳、新乡、焦作和濮阳都在细分领域有一定优势。
河南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一体谋划中原科技城建设和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嵩山、神农种业、黄河、中原关键金属、龙门、龙湖现代免疫6个省实验室挂牌运行,启动建设25个省产业研究院和21个中试基地;揭牌运营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洛阳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晋升国家级,实现了“零”的突破……“创新”正在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蓄势储能。
河南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十大战略”之一,紧紧抓住不放。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前进方向制定出台10个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推动提升流域内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同时,制定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流域内百亿级工业企业、“头雁”企业、单项冠军 (产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22家、54家、18家(个)和153家。
擦亮黄河名片
9月15日,华灯初上。位于中牟县的“只有河南”景区内,可容纳30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
随着灯光的变化和舞台效果的呈现,我们所熟悉的轩辕黄帝、孔子、老子、武则天、宋徽宗等历史人物逐一出现。
轩辕黄帝这句“我的子孙要在这片土地上播种。他们种下的不止仅仅是稻谷、麦粒,还有音乐、诗歌、绘画,还有智慧、勤勉、善良。河南,是最适合华夏文明生长的土地。”的台词刚落声,就引起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河南的根脉在黄河,发展文旅文创产业最大优势是黄河文化,最有竞争力、号召力和吸引力的也是黄河文化。”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说,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河南有3000多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黄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河南历史上产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一大批古圣先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圣人文化圈。
“如此深沉厚重的黄河文化,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比拟的。”李庚香说。
近年来,河南建立并完善黄河文化研究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开展重大专项研究和课题攻关,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相继完成了黄河沿线7051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进黄河流域947项省级非遗项目调查,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488处重大资源分类与评价,初步建立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大数据库。总投资220.94亿元,加快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等21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沿黄流域14项遗址被列入全国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全国第一),巩义双槐树考古项目取得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和关键地区的重大发现。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古都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洛阳,开封、洛阳成功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国家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