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 记者 王红 刘慧姣
中秋到,蟹脚痒。每到中秋前后,吃螃蟹的人就会多起来。在郑州甚至整个河南,阳澄湖大闸蟹和中牟雁鸣湖大闸蟹几乎垄断了整个螃蟹市场。今年中秋期间,记者走访雁鸣湖大闸蟹养殖区了解到,名声在外的雁鸣湖大闸蟹并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么风光。
吃蟹旺季 雁鸣湖“亲生”蟹不见了
9月21日,记者走访雁鸣湖镇部分农家饭馆,“最近几天,很多外地人慕名来尝鲜雁鸣湖大闸蟹。”在雁鸣湖风景区经营农家乐的张先生说,“从九月初开始就没有断过,现在每天的营业额翻番,预计这样火爆的情况能持续到十月中下旬。”一位正在享用红烧螃蟹的洛阳顾客告诉记者:“中牟县雁鸣湖大闸蟹早已名声在外,我们趁着假期带着孩子过来尝尝,味道确实不错。”
在雁鸣湖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与前几年相比,这里养螃蟹的农户减少了许多。一位曾经养殖过螃蟹的村民向记者透露:“市场上的雁鸣湖大闸蟹很多都是从郑州水产市场或者信阳等地进过来的,我们这边很多人早就不养殖螃蟹了。”
为了印证该村民的说法,记者来到郑州市纬三路水产市场,在一个螃蟹销售摊点,记者询问老板是否有雁鸣湖大闸蟹,该摊位的老板说:“雁鸣湖大闸蟹本身量就少,郑开大道附近那些卖雁鸣湖大闸蟹的很多都是从我们水产市场进的,都不是正宗的雁鸣湖螃蟹。”
随后,记者来到郑开大道了解商贩销售的到底是不是雁鸣湖大闸蟹,不少商贩告诉记者:“雁鸣湖大闸蟹的市场销量这么大,本地蟹根本供应不了。我们都是雁鸣湖当地的村民,由于成本等原因,早就不养殖蟹了,现在大多都在养殖甲鱼,比较挣钱。”
同样,在与农家乐老板张先生闲聊中,记者得知,他们饭馆销售的大闸蟹大多也是从水产市场或者信阳等地进过来的。
高投入低产出 雁鸣湖大闸蟹养殖遇瓶颈
作为本地螃蟹的代表,市场对雁鸣湖大闸蟹的认可度极高。但为何雁鸣湖大闸蟹面临的却是有市无货的现状呢?养殖户放弃养蟹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无奈呢?
“养蟹风险大,且高投入未必高产出。”雁鸣湖镇万庄新村村民万书超告诉记者,螃蟹对养殖环境和饵料的要求都比较高,“养一亩的螃蟹要投放价值1000多元的各种水草,300多斤的螺蛳,几百斤的小鱼、玉米等。不算蟹苗光水面投资就要三四千元。”万书超告诉记者,“中牟周边水产业并不发达,像水草、螺蛳、小鱼等这些东西货源并不充足,所以成本特别高。”
“从产出方面讲,螃蟹过于娇贵。螃蟹一定要吃活的,死蟹有毒。”万书超称放弃养蟹的原因就是养殖中途死蟹太多,“一亩水塘一般养蟹不超过五百只,一只在二两到四两之间,一亩地也就产不到200斤的螃蟹,按照雁鸣湖大闸蟹今年的零售价,50多元一斤来算,一亩螃蟹能卖一万元左右。但由于投入太大,再加上养殖中死蟹太多,所以整体算下来几乎不怎么挣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养殖户愿意去批发成蟹而不愿意养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