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记者 孔凡哲
“七一”前夕,全省各地迎来了重温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的热潮。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光荣的土地,流淌着延绵不断的红色血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近年来,我省不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踔厉奋发,紧扣老区“红色基因、绿色生态、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推动革命老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日前,我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点赞。中原“红土地”培育了新动能、焕发出新生机,老区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书写更加优异的答卷。
传承红色基因
我省地处中原,战略位置重要,革命根据地较多,特别是以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红色基因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革命老区,重温峥嵘岁月。追寻红色足迹,感受时代新貌。
近年来,我省始终把加快老区振兴发展放在全省的突出位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聚焦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
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执行会长王群告诉记者,河南作为我们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党组织最早的省份之一,全省158个县(市、区)中,122个有革命老区,现有人口556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其中,中央重点支持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和太行山革命老区包含我省34个县。
2018年以来,我省对全省保护建设管理好、宣传教育传承作用发挥好的28处革命纪念场所,授予“弘扬老区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称号,有力推动了红色教育阵地建设。此外,实行门票减免政策,发挥红色旅游景点的教育功能。郑州二七纪念塔、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扶沟县吉鸿昌将军馆、豫西革命纪念馆等都实行免门票或低门票,鼓励公众走进红色旅游景点。
全省各地都很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郑州市拨出专款,累计投入资金4702万元,先后对多处重要革命遗址进行了维护修缮、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建设工作;平顶山市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维护和修建红色场馆26处,乡村红色展馆(室、碑、墙)40处;三门峡市投入资金232万元,用于14个红色遗址修缮和红色场馆建设项目……
去年,我省出台《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在红色基因传承一章中对红色文化保护传承、革命博物馆等场馆建设、红色基因传承人制度等作出了规定。
省发改委副主任唐兴丽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加强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大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和革命旧址、遗址等设施保护力度,加快实施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和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等改造提升,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通过不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抓好大别山精神研究和创造性转化,推出高质量红色文艺产品和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
践行绿色发展
在河南,大多数革命老区集中分布在山区。
我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革命老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把农业园区建在工厂里,利用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生产农作物……如今,一个基于“碳中和”理念的农业示范工厂项目正在辉县市开建。
该项目由河南孟电集团与清华现代农业企业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河南水木孟电富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是国内首个工业与农业结合推进双碳战略、乡村振兴和高效农业,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典范。
昔日藏在深山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今变成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位于永城市的日月湖生态风景区,碧水荡漾、风光旖旎……很难想象,数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黑、脏、乱”的采煤沉陷区。近年来,经过生态修复,日月湖每年都会吸引许多白天鹅和其他野生鸟类到此栖息。
在嵩县车村镇龙王村,一座“红军长征纪念碑”屹立在村头。龙王村党支部书记王丙申说:“目前,我们正积极将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山水资源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康养带动村民致富,切实将红色文化资源变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林州市黄华镇魏家庄村,红旗渠一干渠穿村而过。近年来,魏家庄村靠着发展特色旅游业实现了乡村振兴,去年接待游客达20多万人次,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66万元。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加强省域内黄河、淮河、南水北调中线两岸生态绿化和环境保护,全力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在全国率先启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自然生态修复明显加快。
当前,全省各地正发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村落等资源优势,让革命老区乡村成为就业创业的幸福家园。
聚力产业振兴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振兴才能促进革命老区全面振兴。
近年来,我省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老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拥有188万亩山场的新县发展油茶产业条件得天独厚。10余年间,新县油茶林发展到32.5万亩,形成了集种苗、基地、加工、科技、旅游和文化于一体的油茶产业体系,2021年综合产值达10亿元。
周口市围绕“临港新城、开放前沿”的发展定位,不断发展壮大临港产业,塑造枢纽经济新优势,着力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打造面向东南沿海开放的桥头堡。随着航线的不断开通,吸引了益海嘉里粮油基地、临港仓储物流园、远大筑工装配式产业园等10多个大型项目落户当地。
2021年,我省生产总值近6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其中,大别山、太行山革命老区总GDP10210.18亿元,同比增长6.7%,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占全省的17.3%。
去年10月,《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对大别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在资金项目、基础设施、对口帮扶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今年1月,出台《“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联动协同发展,构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中线大通道。今年3月31日,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打造对接长三角和大湾区的“桥头堡”。
随着一批产业发展项目的布局崛起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落地见效,我省革命老区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省发改委副主任支安宇表示,我省将继续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对老区的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革命老区发展不断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