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首席记者 孔凡哲
我省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近年来,“米”字形高铁网四通八达,“网上丝路”加速“奔跑”,郑州航空港联通中外,周口港、淮滨港通江达海……“空陆网海”四路协同并进,使我省从内陆走向开放前沿,持续释放对外开放活力,枢纽效应逐步显现。
当前,我省正在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为打造枢纽经济的新高地积蓄澎湃力量。
“四路”协同并进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交通基础设施网的覆盖范围,优化交通运输网的空间结构,基本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物流通道枢纽,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被誉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中豫号),从位于郑州、洛阳、新乡、漯河、南阳的铁路站出发,开往欧洲、中亚和RCEP成员国越南、泰国、老挝等国家;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人流如织,车辆来来往往,飞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内河码头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车辆排队准备卸货、装船;智能分拣线满负荷运作,一个个跨境电商包裹经“秒”速验放后装车启运,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使我省跨境电商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这些来自“四路”的场景,折射出了我省经济的活力和潜力。
上半年,郑州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27.5万吨,同比增长9.3%;中欧班列(中豫号)开行875班,增长16.5%;跨境电商交易额1111.7亿元,增长9.6%;铁海联运班列加密开行,累计完成水路货运8902万吨、客运42万人次,港口吞吐量2119万吨、集装箱装卸量15766标箱。
我省拥有航空、铁路、公路、内河水运等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是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如今,立体交通网络的建设让我省经济“血脉”畅通无阻,大大缩短了与世界的空间距离,使得我省逐渐转变为重要的世界经济区位节点之一。
越来越多的人,因安全、高效、便捷、绿色、发达的高铁网重新认识河南、了解河南、走进河南。
打造枢纽型产业集群
走进位于安阳市的河南万庄安阳物流园,只见载满货物的火车皮依次停靠,大型龙门吊正在吊装集装箱……这里正在逐步成为安阳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今年上半年,该物流园共完成铁合金、化肥、纯碱、面粉等货物吞吐量约180万吨;累计注册期货仓单约4.13万吨;“公转铁”业务实现铁路吞吐量约24.49万吨,其中集装箱货运量约11.6万吨;大宗贸易额约30亿元。
万庄安阳物流园执行董事赵一博介绍,安阳枢纽规划的5条铁路专用线已全部建成通车,不仅实现了与日照港、烟台港、天津港、连云港等港口通关,依托海上航线开行海铁联运,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物流大通道,还通过对接京广线与陇海线融会贯通,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物流大通道成功接轨,向西联通中亚、欧洲,向东沟通亚太环线,建立了陆上丝绸之路物流大通道。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省物流协会副会长王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与物流,越来越多的城市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也逐渐具备了枢纽特征,交通区位条件已从竞争的亮点变成基本要求。”
今年上半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8.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扭转了连续5个季度增长低于全国的被动局面。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A级以上物流企业222家,较上年年底新增31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12家。
枢纽经济依托交通枢纽这一主要载体,推动了我省物流业、服务业等要素汇聚,促使枢纽关联产业集群全面发展,以此形成了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经济业态,从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覆盖了省、市、县的交通网络,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近年来,我省形成了2个万亿级、5个3000亿级和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上半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885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498家。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值3958.3亿元,增长7.9%;服务贸易34.4亿美元,增长6.2%。
枢纽经济先行区
今年年初,《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印发,提出2025年河南将初步建成枢纽经济先行区,2035年率先建成交通强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宋华东说,综合交通枢纽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质量、发展枢纽经济的核心载体。我省将构建由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洛阳、南阳、商丘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安阳、信阳、周口、漯河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组成的“1+3+4+N”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强航空、铁路、内河水运主导型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和物流枢纽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加快建设完善集“空铁公水”于一体的立体物流通道系统,综合交通投资9400亿元;郑州机场国际货运航线达到50条,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铁路营运里程、内河航道里程分别达到10000公里、7600公里和2000公里,加快推进10个国家物流枢纽、30个区域物流枢纽和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建设。同时,依托物流枢纽大力发展航空、陆港、临港经济,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省通信管理局纪检组长侯剑涛介绍,我省将通过不断完善布局算力数据设施,努力建设中部算力网络枢纽节点。
加快建设郑大超算中心、许昌鲲鹏计算中心,建成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电信郑州高新数据中心、中原大数据中心等一批新型数据中心,安装服务器机架4.5万架。
“这将为我省枢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数据支持。”侯剑涛说。
近年,我省陆续出台了诸多交通与物流的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我省物流强省建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何将交通区位便利性和前期形成的交通区位与枢纽优势带来的“流量”变现,吸引更多的特色新兴产业落地、生根发芽与茁壮成长,让“留量”增值,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之一。
王焰表示,不同产业及产品的物流特点和物流需求有差异,“速度经济”时代,航空物流、高铁物流所承载的是高附加值的产业。而区位优势除了交通和地理位置要素,还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产业等要素。这又决定了枢纽经济的发展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王焰建议,后续,在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枢纽体系等硬实力打造外,也需要高度重视物流产业理论研究、物流发展战略谋划、物流科技研发应用、中高级物流人才培养、物流资本市场培育、物流高端智库建设等软实力的打造,进一步加强物流与重点产业的协同,提升政府部门的物流行业治理能力、决策与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完善营商环境,促进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
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徐跃峰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着力培育壮大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航空经济、高铁经济、陆港经济、临港经济,实施物流提质发展行动,建设国家、区域物流枢纽,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航空、冷链、电商快递等特色物流,打造物流“豫军”;做强电子信息、特色装备制造、建材加工、食品加工等制造业,以及商贸金融、商务会展、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推动交通、产业、城市有机融合发展。
如今,一个贯通水陆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在我省已经形成,行达天下、货畅其流、网联世界成为河南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