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中原经济网讯】或许你不知道,如今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播种面积占到了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十分之一的“百农矮抗58”,而培育这个小麦品种的就是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茹振钢。
2013年12月,“百农矮抗58”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该奖设立30年来河南高校“零”的突破。今年4月28日,茹振钢继获得“全国第五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之后,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小麦种子是我的命根子,我一天也离不开她。”今年57岁的茹振钢说,育出好种子,让农民丰衣足食,是他毕生所求。
受农民欢迎的“粮财神”
中等个子,黝黑的面孔,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身上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就是茹振钢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1981年,刚从河南省农业学校毕业的茹振钢被分配到了百泉农专(河南科技学院前身),被著名农业科学家黄光正教授拉进育种行业。
此后,在黄光正的影响和带领下,茹振钢下定决心要和小麦朝夕相处,育出好种子,让老百姓丰衣足食。
为了让老百姓多打粮,他开始研究晚播早熟的小麦品种。经历5年的育种试验,1994年,茹振钢成功育成棉区晚播早熟品种“百农62”,在不影响棉花种植的前提下,实现了小麦和棉花的间种,使棉农每亩地多收小麦700斤。
1996年,茹振钢在农田观察和农民交流时发现,倒伏是影响小麦收成的最大威胁。“眼见要收获的麦子,一阵大风吹倒一半,快到手的粮食减产四五成,真心疼。”茹振钢颇为感触地说。为了减少农民损失,提高小麦收成,他开始研究培育抗倒伏品种。
经过10年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2005年茹振钢成功培育出“百农矮抗58”,不仅使每亩小麦产量增长到1200斤,还具有抗倒伏、抗冻、抗病和耐旱等优点。“百农矮抗58”迅速在黄淮海麦区推广开来,截至2014年夏收,已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6亿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200多亿元,不仅成为河南实现小麦连年高产稳产的主力品种,也是国家小麦生产的支柱品种,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30多年来,除了“百农62”“百农矮抗58”,茹振钢还相继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4”“百农160”等小麦品种,为促进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人们亲切地将他称为“粮财神”。
技术创新来自农民兄弟
茹振钢从事小麦育种30多年来,走遍了全国大部分麦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请乡亲们给自己育的种子“挑挑刺”。
茹振钢说,在培育“百农矮抗58”过程中,每项技术创新的灵感,都来自于农民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