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李媛媛
在超市,消费者仔细挑选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在工厂,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往全球各地;在产业园区,一个个重大外资项目加速落地……开放,已成为河南的鲜明标识。
十年弹指一挥间,开放的河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条丝路”共同发力,通达全球;平台载体不断升级,显露峥嵘;招大引强项目落地,赋能经济提升。
2021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值为十年前的2.5倍,年均增长10.8%,资本引进来、走出去成果斐然,开放型经济量质齐升。
“四路协同”
跑出开放加速度
中原腹地,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互联互通的效益正在不断显现。
“以前给爸妈买药,还得四处托人代购。现在,进口药作为跨境电商产品能直接购买,真方便。”9月11日,郑州市民蒋依依在中大门国际购物公园意外发现,进口药品已经在这里上架了。
消费者购买进口药品有了新路径,源于今年4月11日,河南成为全国唯一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省。针对跨境电商进口药品的特殊性,河南专门建设了跨境电商零售药品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海关监管服务平台、药品监管服务平台等,既满足了企业“秒申报、秒通关”需求,又使药品得到严格监管。
河南省中大门万店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园园说:“这里的每一件药品都有它独立的溯源码,实现了来源可查、追踪可溯,让消费买得更放心。”
十年来,我省“网上丝绸之路”不断创新突破,已经织起了一张“链”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云端大网”。
除了网上这条“丝路”,如今,我省空中、陆上、海上这几条丝路通达四方,各擅胜场。
“空中丝绸之路”不仅是河南的区位优势,更串联起美、中、欧世界前三大经济体,有效重塑了河南的对外开放条件。目前,河南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货邮吞吐量突破70万吨、跻身全球机场货运40强,其中国际货邮量超过54万吨、连续五年居全国第5位。
9月11日,伴随着长长的汽笛声,一列满载着造纸设备、造纸添加剂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中豫号)从郑州国际陆港驶出,经二连浩特出境后,驶往俄罗斯乌兰乌德。这标志着班列运行版图再次扩大,中欧班列(中豫号)在服务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如今“陆上丝绸之路”越走越远,从起初的“商贸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超过6000班,郑州成为全国五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为培育全省区域竞争新优势、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坚实支撑。2021年全省铁海联运量达11.2万标箱、河海联运量达2.7万标箱。
如今,空中、陆上、网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并进”,正释放出“乘数效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走出了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制度引领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新时代的开放,最鲜明特征是制度型开放。
进入9月,汤阴永新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线上格外繁忙。通过RCEP协定,该公司从日本进口的原料关税直降为零,一年预计能节约200多万元成本,企业产品议价能力大幅提升,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不少新订单。
像永新化学这样受益于RCEP的豫企还有很多。据悉,今年前8个月,河南RCEP项下进出口享惠货值达16.2亿元,有297家进出口企业享受关税减让超过630万元。
“河南企业从RCEP国家进口的纺织原材料、纺织机械、化工原料和食品等由于享受到了关税利好,进口量持续提升。”郑州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前7个月,河南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值上升到1306.3亿元,同比增长13.8%,高于全省外贸平均增速。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河南深化制度型开放能为自身对外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河南提出今后5年将要打造“三大高地”、实现“三大提升”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其中,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作为“三大高地”之一,成为河南近年来对外开放的“指南针”。
作为河南省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先手棋、排头兵,河南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已建设运营5年。通过创新构建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等五大服务体系,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515项改革创新成果,160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政务服务、多式联运、商品期货等领域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而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六届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上,全球CEO发展大会联合主席龙永图更是坦言,河南在实践中首创了“1210”监管模式,为未来国际海关监管规则提供了标准。
十年来,河南全面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开放强省步伐,让高水平开放成为河南更加出彩的亮丽主色。
目前,河南已建成3个国家一类口岸、9个功能性口岸、5个综合保税区、4个保税物流中心,成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内陆省份之一。
招大引强 让发展“引擎”更强劲
以招商论英雄,以落地看成效。
8月30日,A股上市公司福耀玻璃发布公告,福耀玻璃与郑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郑州市政府将为福耀玻璃在郑州南站枢纽产业园区规划500亩左右的用地规模,大力支持福耀玻璃及所属企业在郑州投资发展。
“郑州发展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势头良好,是企业投资创业的沃土。福耀集团将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大局,创新合作模式,加大投资力度,努力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谈及未来的发展,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充满期待。
根据协议,福耀玻璃将郑州作为中长期布局以及中原城市群深耕的重点区域,在郑州实施全产业链布局,扩大产能,建设“一中心三基地”。
“当前,郑州正依托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市场空间等优势,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郑州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招商引资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源头活水。今年以来,河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招商引资工作,各地坚持大员上阵,招商氛围浓厚,上半年全省利用境内外资金平稳增长,一批大项目相继落地。
今年上半年,全省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活动195场,签约项目2173个,总投资1.56万亿,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466个。
2012年至2021年,河南累计设立外资企业2751家。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存在外资企业2362家,在豫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98家,中国500强企业达到175家。在豫外资企业以不到全省实有企业千分之一的数量,贡献了全省近1/2的进出口值、1/10的税收。
为持续拓宽河南开放通道、继续招大引强、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如今,河南建立利用外资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港资、台资、日韩、世界500强四个专班,强化驻北京、上海、广州办事处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职能。围绕产业、企业、产品、科研机构制定招商图谱,深化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开展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回归招商。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南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国家乃至全球发展的开放大格局,河南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也一定会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