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杨佳月
十年征程,十年荣光。
十年间,我省从产业结构单一到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农业提质增效,从落后村貌到如今美丽乡村,从整治不良风气到文明风尚蔚然成风……一幅蒸蒸日上、活力四射的乡村振兴蓝图在河南大地徐徐展开。
十年间,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非凡十年,我省用一组组傲人的数据镌刻下了踔厉奋发的铿锵脚印,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奋斗篇章。
如今,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去年脱贫户年人均收入增长13.2%,中原儿女正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而继续奋斗。
念好产业经 奏响振兴“富民曲”
金秋时节,“丰”景如画。9月9日,在南阳市淅川县老城镇豫淅红石榴基地,广袤的田野里一片碧绿,套袋的石榴点缀在绿叶间,工人们正忙着摘袋和采收,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软籽石榴可是我们致富的‘金果果’。”在基地务工的老城镇杨山村村民杨超峰一边分拣石榴一边告诉记者:“曾经我们一家生活十分拮据,直至2016年,村里开始大力发展软籽石榴产业,我将自家的12亩地流转给企业,现在土地流转费一年6000元,打工每月3000元,再加上到户增收的分红,一年收入4万多元,腰包鼓起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截至目前,淅川县共有100多家合作社,5000余户农户发展林果业,种植软籽石榴5.9万亩、柑橘2.3万亩。今年全县林果喜获丰收,产值超过3亿元,淅川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淅川县林果发展中心主任刘德伟说。
蓬勃发展的淅川石榴产业只是我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十年来,我省以产业富民,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业振兴。如今,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抓好特色产业发展,近些年,我省深入开展田园增收、养殖富民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加强产业扶贫基地、带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四大载体”建设,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有效帮扶模式,促进“龙头企业做两端、脱贫群众干中间”,全力支持特色产业在中原大地“茁壮成长”。
截至2021年年底,我省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9.6万户,同比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3元,同比增长8.8%。我省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阔步迈进。
鄢陵花卉、灵宝羊肚菌、原阳预制菜……展望未来,我省将有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新“主角”。
乡村有“颜值” 生活更美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
近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广大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9月11日,在焦作市武陟县乔庙镇关王庙村,道路平坦、四通八达,环境洁净、绿树成荫,人们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美好的乡村生活,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农村的美好景象。
“这些年村里的变化简直翻天覆地。”关王庙村村民张林通感慨道,原来村里到处都是垃圾,全部是泥路,现在道路笔直还有了绿化,不管走到哪儿都有花有草,十分舒心,不仅如此,村里还建起了小游园、小广场,改善了基础设施,增添了健身器材供大家娱乐,现在我们生活得无比幸福。
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仅武陟县,全省都在积极探索靓丽乡村“新路子”,孟州市通过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自建管网和污水处理站、粪污集中收集处理等探索出“改厕治污”一体实施的模式,让环境更加整洁有序。禹州市将曾经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荒芜宅基地变成了树园、游园、菜园(花园),让农民有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十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如今,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
此外,记者了解到,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河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全方位规范全省村庄建设,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
今后,我省各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可结合当地村民安居需求、气候条件、地形特点、传统文化和传统民居风貌等因素,组织编制村民自建住房设计图册,免费供村民使用;乡镇可选择适宜的村民自建住房设计图册,引导村民按照设计图册建设住房,全面顺应乡村发展规律。未来我省乡村建设将越来越美,人民越过越幸福。
厚植乡风文明 铸就振兴之魂
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
近年来,我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基,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记者了解到,位于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镇的张庄村,是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在这里,每周五晚上都有不少村民在村委院内等候“幸福家园”大讲堂的节目演出。
“大讲堂不仅有艺术团免费为大家表演剧目,还有村里学生表演的手语舞《堂堂正正一辈子》,每个节目都充满了正能量。”张庄村村民文焕礼是大讲堂的铁杆粉丝,他告诉记者,讲堂内容大到国家政策形势,小到个人卫生保健,每次听都能学到知识,日子也充实起来了。
不仅如此,该村还每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评选活动,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的良性循环,绽放出乡村振兴“幸福花”。
细心周到解民忧、移风易俗树新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检验是群众不仅有获得感,更要有幸福感。
截至2021年,我省已建成154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221个实践所、32734个实践站,5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乡村振兴的文明之花正在中原大地悄然绽放。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近年来,我省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面貌得到了明显提升。今后,我们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引导农民在参与中提升幸福感,在奋斗中增强获得感,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繁荣、富裕、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农村。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回首过去,河南交上了优异答卷。展望未来,河南必将走好新的赶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