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杨佳月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这是对我省这个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的真实写照。
十年间,我省加大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力度,仰韶、殷墟等14项考古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居全国首位;建成品牌民宿758家,打造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特色村622个,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如今,我省更是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让河南文旅迈上新台阶。
辉映古今 中原大地“古色”正浓
一锹一铲,叩问广袤大地;一担一篮,剥去历史尘封。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9月23日,在洛阳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环境开阔明亮,序厅通道宛如一条历史长廊,两侧是巨型花岗岩浮雕,展区设“最早中国”“赫赫夏都”“敬天法地”“王室巧作”“探秘未知”五大篇章,全面复原展示了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整体面貌。
正在参观的开封游客何付强说:“巨大的数字多媒体显示屏,重现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建造过程,清楚、直观,让我大开眼界,看电影似的就长了知识,而且这种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痕迹的感觉就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孙晨娇介绍,近年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加强数字建设,利用三维特效呈现最早的宫城等“中国之最”,以风机、雨机配合数字影像使人“身临夏都”。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展厅,先人如何造宫殿、如何祭祀等一目了然。
不仅二里头夏都遗址让文物“活”起来,还有龙门石窟古街上演的《无上龙门》5D演出,让游客“置身”莲花洞内,与卢舍那大佛贴面而过;河南博物馆3D裸眼文物、AR弹幕都带给人们以新鲜的体验……如今,越来越多博物馆让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据了解,十年来,我省博物馆数量从180座增加到384座;近5年来,全省384家博物馆(纪念馆)中,259家免费开放,参观人数达2.78亿人次,实施教育活动3.45万次,举办各种展览8000多个。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省将加快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建成仰韶村、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全面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
守正出新 传统文化绽放新光
8000年前的祖先是如何享受音乐的?当三千年前的编钟遇上《孤勇者》,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从骨笛到编钟再到琵琶,在河南博物馆内,华夏古乐团的表演者们穿着古代服饰,展示了上古音乐的悠远、汉乐的魅力、唐代宫廷乐的繁荣、宋朝杂剧的绝妙、明清歌舞的风骚……仿佛带人穿越中原古代音乐的历史长河,感受其奔腾不息、波澜壮阔。
不仅是古乐,河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也惊艳了海内外公众,以考古盲盒为代表的系列产品爆红“出圈”,“妇好鸮尊”“云纹铜禁”化身冰箱贴、胸针、项链,能吃的古钱币巧克力让人边吃边长知识……在娱乐中让人感受文化魅力,焕发新活力。
博物馆文创产业大有可为。2019年2月,河南博物院成立文创办,当年营收约200万元,到2021年,这一数字已经变成4200万元。在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下,河南文旅文创正在“燃”起来、“潮”起来。
十年间,我省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打造更多高品质文创产品,“唐宫夜宴”、中国节日“奇妙游”等节目火爆出圈,“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实景演艺备受好评,河南博物院“盲盒”系列文创产品等漂洋出海,数字赋能让“黄河非遗”活跃在人们指尖。
此外,十年间,我省着力打造文旅旗舰劲旅,组建省文旅投资集团,银基文旅、建业文旅等4家龙头企业进入“全国文旅集团品牌影响力百强榜”。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通过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省旅游业综合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5%,文旅文创将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文旅融合 助推乡村美好“钱景”
太行山的雄浑、伏牛山的壮丽、大别山的妖娆、黄河的壮阔、长江的溪流、淮河的温柔、海河的清澈……伴随着时代变迁,我省在留下丰厚人文古迹资源的同时亦成就了丰厚的文化旅游产业,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
临近国庆长假,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金岭坡村比往日多了几分热闹,民宿“云上院子”一房难求,整个金岭坡艺术小镇游客络绎不绝,节日氛围愈发浓厚。
“我们民宿假期的所有房间已全部售罄。”修武县云上院子的创始人彭志华说,同时,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带火了金岭坡附近的村庄,乡亲在自家门口摆起了摊位,假期期间都鼓起了“钱袋子”。
据了解,如此繁华的“云上院子”,曾经却是西村乡金岭坡村一座荒废多年的山村学校,是设计师将古村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融入设计,重新改造,才将原本破旧不堪的院子改建成为河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民宿,上榜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实现从废墟到民宿的“蝶变”。
依托文化资源“出圈”的河南景点不在少数,还有展露“红”颜的大别山小镇、洛阳牡丹公园……近年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给乡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观念提升,人才聚集、环境改善、就业增多、收入增加、文化传承与保护、产业壮大等变化,带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年间,我省谋划构建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联通景区、贯通城乡的全域旅游交通网,加快打造覆盖全省的通用航空机场群,规划布局“一环四纵六横”的旅游公路网,重点建设“黄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条旅游公路,建成首批6个交旅融合示范工程、6家交旅融合示范景区。
着力培育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康养旅游集群,开展民宿“走县进村”行动,建成品牌民宿758家,打造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特色村622个。实施豫菜振兴工程,让人们在河南行得顺畅、吃得可口、住得舒适,来了流连忘返,走后还想再来。
十年间,文化有力地激活了我省各地“美丽资源”,使山间小院变成了民宿,红色资源变成了旅游体验馆,曾经的无名小村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全省文旅产业在烟火气中欣欣向荣。
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934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78.87亿元。对比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364.1亿元,文旅产业正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全省谋划建设146个省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5475.38亿元。
回望历史,我省底蕴丰厚、包容并蓄,留下文化多元的丰富底色。再看今朝,我省正沿着绿色发展、文创文旅融合道路,让老村庄焕发出新活力,演绎着“诗与远方”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