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新闻 > 正文
【喜迎二十大 河南更出彩——非凡十年的河南答卷】筑牢“压舱石” 扛稳“粮袋子”
时间:2022-10-11 09:14:15    来源: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 记者 孔凡哲

  仓廪实,“三农”稳,天下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到河南考察,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都必看农业、必讲粮食,要求河南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党政同责狠抓落实,把“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的优质河南粮。

  牢记嘱托

  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

  国庆节期间,作为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专家的王晨阳一直奔波在各地农田,为小麦播种作指导。

  “我省10年来粮食的变化可以总结为稳步推进、逐步提高,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王晨阳说,“稳步推进”表现在面积稳定,我省常年麦播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相对稳定。“逐步提高”体现在单位面积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有明显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群策群力,在政策、人力、财力和物资等方面给以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省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智慧农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采取开仓直销与流动销售相结合、线上订货与线下配送相结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农发行河南分行探索“供应链”融资模式,建立粮食全产业链式的金融服务,将大型用粮企业作为核心客户,利用定购贷、订单贷等产销对接的金融服务模式为中小微企业入市收购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确保粮食收储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我省还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产粮大县奖补力度,调动基层政府抓粮和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我省还通过土地托管等形式,破解了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农业困局。

  如今,全省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2.5万家,托管服务覆盖1575.9万农户,提供了从耕到收全过程托管服务和农业种植技术服务,农民种粮更省心了、底气更足了。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要求筑牢产粮大省根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举全省之力打造新时期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筑牢“压舱石”

  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

  连日来,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示范区内,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劳作:村民们正在使用机械翻耕、平整土地,为接下来的小麦播种做准备;县农业专家来到田间,从“深、净、细、实、平”等方面给予详细指导。

  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说:“村里的3200亩耕地的路、林、渠、井、电得到改造,示范区建了5G基站,连接着数百个植保、气象传感器,以监测墒情、虫情、苗情、灾情,实现了智慧农业全覆盖;电力设施服务到地头,机井通电,保障灌溉,旱涝保收。”

  硬件措施的保障使沈家村的小麦产量由原来的800多斤增加到这几年的1300多斤,全村每年可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自2012年开始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以来,我省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近七成,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50万亩,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高产田”,平均每亩耕地提升粮食产能150斤,走出了一条以提高粮食产能来稳定粮食产量的路子。

  土生万物,地载万代。我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保护好耕地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一方面,我省印发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完善考核考评机制等文件,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以最坚定的决心、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另一方面,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建立了耕地用途管制制度,使我省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稳定了耕地面积,确保了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1300亿斤。

  为守好全省每一寸土地,2020年12月,我省率先在全国推行自然资源网格化和田长制、山长制管理,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田山长制,实现对全省16.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监管,每块田、每座山都有人看、有人管,确保耕地、生态环境等各类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攥紧种子

  核心技术攻关硕果累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作物增产的基础。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告诉记者,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小麦品种经历了8次品种更替,现在正经历第9次的品种更新换代。每一次品种更迭都带动我省小麦产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小麦亩产从1949年42.5公斤到2012年的392.9公斤,再到今年的447.25公斤。这些数据的背后,良种起到的作用达45%以上。”郭天财说,“如今全国小麦育种领域11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中河南占了5个,河南小麦全部用上了河南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近年来,我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前瞻布局,密切结合市场需求,聚焦重点领域,集中资源力量进行核心技术攻关,让优势更优、强项更强。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国家审定品种中,涉及我省选育的共423个,占总数的10%。2020年全国种植面积前十名的各类作物品种中,由我省选育的小麦品种占4个、玉米品种占5个、花生品种占5个。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种业发展,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六大行动,启动农业良种联合攻关。明确提出,从省科技创新资金中每年列出不少于20亿元用于种业创新,省财政也拟统筹设立河南省现代种业发展基金。

  十年来,我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平台载体建设量质双升,着力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研究应用,提升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能力,加快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推广,小麦、玉米等育种创新水平全国领先,努力把种子这个农业“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在国家级层面,立足打造种业高地,我省争创了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农业科技园14个,以及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等一批“国字号”高能级平台。

  在省级层面,神农种业实验室挂牌运行,安排开办及研发费用3亿元,确定了小麦、玉米、花生等首批启动的七个研究领域。加快建设“中原农谷”,促进种业、粮食、食品三体聚合,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立法保障省科学院重建重振,重塑开放共享的科技研发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稳定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全产业链协同推进16类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我省小麦年供种能力36亿斤,约占全国38%,其中10亿斤销往省外。

  下一步,我省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努力让国人的饭碗中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展现河南应有的担当。

编辑:李艺凡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0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0903190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王天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