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吴春波
王许村位于新郑市龙湖镇西北4.5公里处,郑州绕城高速、郑尧高速在该村西北处交会。尽管这个村只有2000多人,但其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了一些小作坊的集散地。
走入王许村,大街小巷内遍布家庭作坊式的制衣厂。在王许村,许多家庭作坊式的制衣厂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制作着大品牌服装,即高仿衣服,扰乱了市场秩序。尽管2014年相关部门对该村的制衣厂乱象进行过治理,但收效甚微,一些不法制衣厂依旧肆无忌惮地生产着。
日前,记者来到这个“制衣王国”,探寻其内部存在的利益链。
琳琅满目的制衣厂
3月11日中午,记者来到王许村,看到服装加工厂的招牌林立街头。
2014年,省纤维检验局和郑州市公安局行政执法大队对王许村的四家无证制衣企业进行了治理。现如今,走入王许村,制衣厂依然是随处可见,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便能看到堆积的布料、一张切割布料用的大板和规规矩矩摆放好的缝纫机。“在王许村,除了百货、饭馆和一些其他必需品商店外,其他建筑基本上都是加工衣服的小车间和小作坊。”当地村民对记者说。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仍能说明王许村这个“制衣王国”有着强大的生产能力。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为方便制衣厂的进驻,该村村民在进行翻建民房时,均将二层以上的楼层添加了粗大的柱子,以便留下足够空间供制衣车间使用。
由于刚过完春节,正是这些制衣厂招人的时候,招工的广告几乎每隔十几米就可以看到一个。
站在街头四处仰望,各种制衣厂、缝纫器材和制版的广告灯箱告诉你,这个在郑州看似并不起眼的小村子里面,一条服装原料、加工和制作的产业链已经构建完成。
线索举报者王先生告诉记者,这里比较大的制衣厂基本上在郑州锦荣商贸城、银基商贸城等地方都有自己的门店,通过门店把衣服批发出去。而较小的加工车间,则已经开始为网络卖家加工名牌高仿款甚至直接做“冒牌”产品。
在王许村,记者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看见一辆电动三轮车,拉着刚做好的毛呢大衣去另一个地方,打包或者进行进一步加工。
“贴牌”的秘密
现如今,王许村所产的服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很多微信、淘宝卖家都会来这里与一些制衣厂进行合作。记者去一家名为盛和源的制衣车间看衣服的时候,就被工作人员误以为前来洽谈合作的网络卖家。记者随手拿起了一件做工还不错的成品毛呢大衣,询问综合成本高低,对方的报价是30块钱。
“你只要贴上标签,就能够卖到500多或者600多。”盛和源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百元的差价都让中间商赚了。”
吉尔莎制衣的万厂长来自郑州一家十分有名的衣服定做机构,他告诉记者,以雅戈尔品牌为例,他们获得品牌的方法是从市场低价买入一些款式老旧的处理正品,然后将其吊牌等品牌标识换在他们加工的新款高仿衣服上面,之后按照名牌的价格出售。
而买过来的款式老旧的正品,则缝上一些其他自有品牌或者买回来的品牌,稍加修整之后再卖出去。
“这叫作再利用。”万厂长说,“现在是能多挣就多挣。”
商标是从哪些渠道获得的,盛和源制衣的工人告诉记者,一般注册过的名牌品牌标识,要么就是通过关系从正规厂家里面弄出来,要么通过一些造假品牌机构,将品牌的标识与客户要求的名牌做得十分相像。“这样基本上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名工人说。
在王许村,记者看到了一个叫海澜依家的招工广告,而这个品牌也是2014年5月份被查处四家无证制衣企业之一,海澜依家与著名品牌海澜之家仅一字之差。
万厂长表示,王许村大大小小的制衣厂或者车间超过200家,但是具体的数字,没有人去关注过,这些制衣厂或者车间的生产工作很少受到来自王许村基层政府的压力。
事实上,王许村在郑州并不唯一,记者接触到的多个制衣厂负责人都向记者表示,不仅仅是王许村,在郑州市北郊和西郊,也有相当部分的村子有类似情形。